第十一章 第4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(电表改装) 【学习目标】 1.通过实例对比,引导学生思考特续电流形成的原因,了解电源的作用,认识常见的电源。 2.通过对比静电平衡条件,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电场特点和电荷运动情况,了解导体中的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。 3.通过实例分析,理解电流的定义,知道电流的单位。 【学习过程】 任务一:电压表的改装 1.情景讨论: (1)如图所示,已知电流表内阻Rg=10 Ω,R0=990 Ω,此时电流表读数为I=2 mA,能否求出电阻R两端的电压? U=I(R0+Rg) =2×10-3×(10+990) =2V (2)现在有个待测电路电压大约为3V,但是身边没有电压表,只有一个电流表内阻为Rg=10 Ω,允许通过最大电流Ig=3mA。还有一个可以读出电阻阻值的电阻箱。大家能否通过现有的器材测出该电路电压?如果可以,请完成电路。若待测电路电压为3V,电阻箱至少需要调到多大阻值? U=Ig (R0+Rg) 代入3V= 3×10-3×(R0+10) 得 R0=990Ω
2.拓展应用——电压表改装
(2)实验室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~3V和0~15V。请大家用一个内阻Rg=10 Ω,满偏电流为Ig=3mA的表头,去完成改装。 (如何连接电路,需要多大的电阻R)
(3)观察实际电压表内部结构,画出电路图。
任务二:电流表的改装 1.情景讨论: (1)如图所示,已知电流表内阻Rg=10 Ω,R0=1Ω,此时电流表读数为I=2 mA,能否求出通过电阻R的电流? IR =I+I 0 = I+=2+20 =22 mA
(2)现在有个待测电路电流大约为0.6A,现在身边有一个电流表内阻为Rg=10 Ω,允许通过最大电流Ig=3mA。还有一个可以读出电阻阻值的电阻箱。大家能否通过现有的器材测出该电路电流?如果可以,请完成电路。若待测电路电流为0.6A,电阻箱至少需要调到多大阻值?
I=+Ig 代入600 mA=+3mA 得R0≈0.05Ω
2.拓展应用——电流表改装 (1)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~0.6A和0~3A。请大家用一个内阻Rg=10 Ω,满偏电流为Ig=3mA的表头,去完成改装。 (如何连接电路,需要多大的电阻R)
(2)观察实际电流表内部结构,画出电路图。
【课堂总结】 (1)电压表改装:测量较大的电压时,将表头上串联一个较大的电阻,就改装成了电压表,即U=Ig(R+Rg)。 (2)电流表改装:测量较大的电流时,将表头上并联一个较小的电阻,就改装成了量程较大的电流表,即I=+Ig。
【课后巩固】 1.一量程为0.6 A的电流表,其刻度盘如图所示,若此电流表的两端并联一个电阻,其阻值等于该电流表内阻的一半,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电流表,则图示的刻度盘上的一个小格表示多少安培? [解析] 设该表内阻为Rg,并联电阻值为的分流电阻后,分流电阻承担的电流为 IR== A=1.2 A 所以改装后的电流表的量程为 I=IR+Ig=(1.2+0.6) A=1.8 A 所以每一个小格表示I0= A=0.06 A。 [答案] 0.06 A 2.(多选)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时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 A.改装的原理是串联电阻有分压作用 B.改装成电压表后,原电流表本身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也随着变大了 C.改装后原电流表自身的电阻也增大了 D.改装后使用时,加在原电流表两端的电压的最大值不变 AD [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原理是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,故A正确;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后Rg、Ig、Ug均不变,故B、C错误,D正确。] 3.电流表的内阻是Rg=200 Ω,满刻度电流值是Ig=500 μA,现欲把这个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1.0 V的电压表,正确的方法是( ) A.应串联一个0.1 Ω的电阻 B.应并联一个0.1 Ω的电阻 C.应串联一个1 800 Ω的电阻 D.应并联一个1 800 Ω的电阻 C [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需串联一个电阻R,改装后U=Ig(Rg+R),解得R=-Rg= Ω=1 800 Ω,即应串联一个1 800 Ω的电阻,C正确。] 4.如图是有两个量程的电压表,当使用A、B两个端点时,量程为0~10V;当使用A、C两个端点时,量程为0~100V。已知表头的内阻Rg为500 Ω,满偏电流Ig为1mA,求R1、R2的值。 UAB=Ig (R1+Rg) 代入10V= 1×10-3×(R1+500) 得 R1=9.5×103Ω
UAC=Ig (R1+R2+ Rg) 代入100V= 1×10-3×(9.5×103+R2+500) 得 R2=9×104Ω
5.如图是有两个量程的电流表,当使用A、B两个端点时,量程为0~1A;当使用A、C两个端点时,量程为0~0.1A。已知表头的内阻Rg为200 Ω,满偏电流Ig为2mA,求R1、R2的值。 I=+Ig I=+Ig 代入1000 mA=+2mA 代入100mA=+2mA
解得R1=0.41Ω R2=3.67Ω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