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节 原子核的组成 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、天然放射现象及三种射线 1.1896年,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某些物质具有放射性. 2.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,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,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作天然放射现象. 3.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,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,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,有的也能放出射线. 4.玛丽·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·居里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,命名为钋Po和镭Pa. 5.对放射性的研究. 研究方法:让放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来研究其性质. 把样品放在铅块的窄孔底上,在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,在没有磁场时,发现在底片上正对孔的位置感光了.若在铅块和底片之间放一对磁极,使磁场方向跟射线方向垂直,结果在底片上有三个地方感光了,说明在磁场作用下,射线分为三束,而且这些射线中有的带电(正电和负电)、有的不带电,如图所示,由三种粒子组成.从感光位置知道,带正电的射线偏转较小,这种射线叫α射线;带负电的射线偏转较大,这种射线叫β射线;不偏转的射线叫γ射线. 6.三种射线: (1)α射线:实际上就是氦原子核,速度可达到光速的,其电离能力强,穿透能力较差,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,用一张纸就能把它挡住. (2)β射线:是高速电子流,它速度很大,可达光速的99%,它的穿透能力较强,电离能量较弱,很容易穿透黑纸,也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. (3)γ射线:呈电中性,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,波长很短,在10-10 m以下,它的电离作用更小,但穿透能力很强,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或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. (4)放射线来自原子核,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. 7.三种射线的比较.
8.三种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. (1)在匀强电场中,γ射线不发生偏转,做匀速直线运动,α粒子和β粒子沿相反方向做类平抛运动,在同样的条件下,β粒子的偏移大,如图所示. 位移x可表示为:x=at2=·∝. 所以,在同样条件下β粒子与α粒子偏移之比为=××=37. (2)在匀强磁场中:γ射线不发生偏转,仍做匀速直线运动,α粒子和β粒子沿相反 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,且在同样条件下,β粒子的轨道半径小,如图所示. 根据qvB=,得R=∝. 所以,在同样条件下β粒子与α粒子的轨道半径之比为:=××=. 知识点二、原子核的组成 1.原子核的组成. (1)核子: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. (2)原子核的组成:由核子组成,即由质子和中子组成. (3)电荷数: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,这个整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,叫作原子核的电荷数,用Z表示. (4)质量数: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总和,而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,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,这个倍数叫作原子核的质量数,用A表示. (5)原子核的符号:X. X为元素符号,A表示质量数,Z表示电荷数(即原子序数). (6)基本关系. 核电荷数=质子数(Z)=元素的原子序数=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(A)=核子数=质子数+中子数 2.同位素.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,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,核外电子数也相同,所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,但它们的中子数可以不同. 定义:具有相同质子数、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. 例如氢的三种同位素:氕(H)、氘(H)、氚(H). 典例分析 一、三种射线
A.C为氦核组成的粒子流 B.B为比X射线波长更长的光子流 C.B为比X射线波长更短的光子流 D.A为高速电子组成的电子流 解析 根据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情况,可以判断,A射线向电场线方向偏转应为带正电的粒子组成的射线,所以是α射线;β射线在电场中不偏转,所以是γ射线;C射线在电场中受到与电场方向相反的作用力,应为带负电的粒子,所以是β射线。 答案 C 二、三种射线的偏转问题
A.①表示γ射线,③表示α射线 B.②表示β射线,③表示α射线 C.④表示α射线,⑤表示γ射线 D.⑤表示β射线,⑥表示α射线 解析 根据三种射线的偏转轨迹可知①⑥表示β射线,②⑤表示γ射线,③④表示α射线.选项C正确. 答案 C 自我检测 1.最早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科学家为( ) A.卢瑟福 B.贝可勒尔 C.爱因斯坦 D.查德威克 解析 卢瑟福发现质子,查德威克发现中子,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,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,故B正确,A、C、D错误. 答案 B 2.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发出的三种射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( ) A.α粒子就是氢原子核,它的穿透本领和电离本领都很强 B.β射线是电子流,其速度接近光速 C.γ射线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,它可以穿过几厘米厚的铅板 D.以上三种说法均正确 解析 α粒子是氦原子核,它的穿透本领很弱而电离本领很强,A项错误;β射线是电子流,其速度接近光速,B项正确;γ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,可以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,C项正确. 答案 BC 3.氢有三种同位素,分别是氕(H)、氘(H)、氚(H),则( ) A.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B.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C.它们的核子数相等 D.它们的中子数相等 解析 氕、氘、氚的核子数分别为1、2、3,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同,都为1,中子数等于核子数减去质子数,故中子数各不相同,所以A、B选项正确. 答案 AB 4.以下说法正确的是( ) A.Rn为氡核,由此可知,氡核的质量数为86,氡核的质子数为222 B.Be为铍核,由此可知,铍核的质量数为9,铍核的中子数为4 C.同一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D.同一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具有不同的中子数 解析 A项氡核的质量数为222,质子数为86,所以A错误;B项铍核的质量数为9,中子数为5,所以B错误;由于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,即质量数不同,因而C错误,D正确. 答案 D 5.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现象是( ) A.天然放射现象 B.光电效应现象 C.电离现象 D.α粒子散射现象 解析 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核内部自发的放射出α粒子或电子的现象,反应的过程中核内核子数、质子数、中子数发生变化,涉及原子核内部的变化,故A正确.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逸出,没有涉及原子核的变化,故B错误.电离现象是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,不涉及原子核内部变化,故C错误.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了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核,并没有涉及核内部的变化,故D错误.故选A. 答案 A 6.在α粒子轰击金箔的散射实验中,α粒子可以表示为He,He中的( ) A.4为核子数,2为中子数 B.4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,2为质子数 C.4为核外电子数,2为中子数 D.4为中子数,2为质子数 解析 根据He所表示的物理意义,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核外电子数,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,也就是这种元素的原子序数.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,即为核内的核子数.He符号的左下角表示的是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,即为2,He符号左上角表示的是核子数,即为4,故选项B正确. 答案 B 7.如图所示,P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,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a、b、c三束,以下判断正确的是( ) A.a为α射线,b为β射线 B.a为β射线,b为γ射线 C.b为γ射线,c为α射线 D.b为α射线,c为γ射线 解析 γ射线不带电,在电场中不会偏转;α粒子带正电,向负极板偏转,质量远大于β粒子的质量,电荷量是β粒子的2倍,因此α粒子的加速度远小于β粒子的加速度,β粒子的径迹比α粒子径迹弯曲得多.综上所述,选项B、C正确. 答案 BC 8.原子核中能放出α、β、γ射线,关于原子核的组成,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( ) A.原子核中,有质子、中子,还有α粒子 B.原子核中,有质子、中子,还有β粒子 C.原子核中,有质子、中子,还有γ粒子 D.原子核中,只有质子和中子 解析 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得较紧密,有时作为一个整体放出,这就是α的来源.说到底它仍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,不能据此认为它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.原子核里是没有电子的,但中子可以转化为质子,并向核外释放一个电子,这就是β粒子.原子核发生衰变后处于高能级,在回到低能级时多余的能量以γ粒子的形式辐射出来,形成γ射线.故原子核里也没有γ粒子. 答案 D 9.如图甲是α、β、γ三种射线穿透能力的示意图,图乙是工业上利用射线的穿透性来检查金属内部的伤痕的示意图,请问图乙中的检查是利用了哪种射线( ) A.α射线 B.β射线 C.γ射线 D.三种射线都可以 解析 α、β、γ三种射线中α射线电离能力最强,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,因此用γ射线来检查金属内部的伤痕,故选:C. 答案 C 10.如图所示为查德威克实验示意图,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钋(Po)放出的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粒子流A,用粒子流A轰击石蜡时,会打出粒子流B.经研究知道( ) A.A为中子,B为质子 B.A为质子,B为中子 C.A为γ射线,B为中子 D.A为中子,B为γ射线 解析 用射线A轰击石蜡时打出的应该是质子,因为质子就是氢核,而石蜡中含有大量氢原子,轰击石蜡的射线应该是中子. 答案 A 11.如图所示,铅盒A中装有天然放射性物质,放射线从其右端小孔中水平向右射出,在小孔和荧光屏之间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,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( ) A.打在图中a、b、c三点的依次是α射线、γ射线和β射线 B.α射线和β射线的轨迹是抛物线 C.α射线和β射线的轨迹是圆弧 D.如果在铅盒和荧光屏间再加一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,则屏上的亮斑可能只剩下b 解析 由于γ射线不带电,故不偏转,打在b点.由左手定则可知粒子向右射出后,在匀强磁场中α粒子受的洛伦兹力向上,β粒子受的洛伦兹力向下,轨迹都是圆弧,A、C正确,B错误;由于α粒子速度约是光速的,而β粒子速度接近光速,所以在同样的混合场中不可能都做直线运动(如果一个打在b,则另一个必然打在b点下方),D错误. 答案 AC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