⊳情景作图能力的培养
模型概述 带电粒子在周期性变化的电、磁场中的运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.题目中的运动情景复杂、综合性强,将场的性质、运动学规律、牛顿运动定律、功能关系以及交变电场等知识有机地结合,对空间想象能力、物理过程和运动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,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.
图1 (1)若Δt=TB,求B0; (2)若Δt=TB,求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; (3)若B0=,为使粒子仍能垂直打在P板上,求TB. 答案 (1) (2) (3)见解析 解析 (1)设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1,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v0B0=① 根据题意由几何关系得R1=d② 联立①②式得B0=③ (2)设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2,加速度大小为a,由圆周运动公式得a=④ 根据题意由几何关系得3R2=d⑤ 联立④⑤式得a=⑥ (3)设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,周期为T,由圆周运动公式得T=⑦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v0B0=⑧ 由题意知B0=,代入⑧式得 d=4R⑨ 粒子运动轨迹如图所示(只画出一个周期的运动情况),O1、O2为圆心,O1O2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,在每个TB内,只有A、B两个位置才有可能垂直击中P板,且均要求0<θ<,由题意可知T=⑩ 设经历完整TB的个数为n(n=0,1,2,3,…), 若A位置击中P板,根据题意由几何关系得 R+2(R+Rsin θ)n=d⑪ 当n=0时,无解⑫ 当n=1时,联立⑨⑪式得θ=(或sin θ=)⑬ 联立⑦⑨⑩⑬式得TB=⑭ 当n≥2时,不满足0<θ<90°的需求⑮ 若B位置击中P板,根据题意由几何关系得 R+2Rsin θ+2(R+Rsin θ)n=d⑯ 当n=0时,无解⑰ 当n=1时,联立⑨⑯式得θ=arcsin(或sin θ=)⑱ 联立⑦⑨⑩⑱式得TB=(+arcsin ). 当n≥2时,不满足0<θ<90°的要求. 1.仔细分析并确定各场的变化特点及相应的时间,其变化周期一般与粒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周期相关联,应抓住变化周期与运动周期之间的联系作为解题的突破口. 2.必要时,可把粒子的运动过程还原成一个直观的运动轨迹草图进行分析. 3.把粒子的运动分解成多个运动阶段分别进行处理,根据每一阶段上的受力情况确定粒子的运动规律. 带电粒子在多磁场中的运动,一般是指带电粒子在两个相邻匀强磁场中的运动.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: (1)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,画出粒子在两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迹; (2)根据画出的轨迹,找出粒子在两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圆心和半径; (3)适当添加辅助线,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粒子在两磁场中的轨迹半径(有时候还要找出圆心角); (4)结合粒子运动的半径公式r=(或周期公式T=)即可得出所求的物理量.
图2 (1)粒子在磁场区域Ⅰ和Ⅱ中运动的轨道半径R1与R2的比值; (2)Ⅰ区和Ⅱ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1和B2的大小. 答案 (1)2 (2) 解析 (1)粒子在两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设粒子射入磁场时的速度大小为v,圆形区域的半径为r.连接A1A2,由几何知识可知,△A1A2O为等边三角形,A2为粒子在区域Ⅰ磁场中运动时轨迹圆的圆心,所以R1=r.由于粒子垂直直径A2A4进入Ⅱ区,从A4点离开磁场,所以粒子在区域Ⅱ磁场中运动的轨迹为半圆,圆形磁场区域的半径OA4即粒子在Ⅱ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时轨迹圆的直径,所以R2=,由此可得:=2. (2)带电粒子在Ⅰ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1=,因为∠A1A2O=60°,所以粒子在Ⅰ区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t1==.带电粒子在Ⅱ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2=,因粒子在Ⅱ区磁场中运动轨迹为半圆,所以其运动时间为t2==,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t=t1+t2,又因为=2,所以B2=2B1,由以上各式可得:B1=,B2=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