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物理网--轻松搞定高中物理!

学习物理网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高考备考 > 一轮复习 >

一轮复习03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三

时间:2021-06-03 00:12来源: 作者:admin 点击:
实验三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、物体受力的关系 1 . 实验原理 (1) 保持质量不变,探究加速度跟 合外力 的关系. (2) 保持合外力不变,探究加速度与 质量 的关系. (3) 作出 a - F 图象和 a -图象,确定其关系. 2 . 实验器材 小车、

实验三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、物体受力的关系

1实验原理

(1)保持质量不变,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.

(2)保持合外力不变,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.

(3)作出aF图象和a-图象,确定其关系.

2实验器材

小车、砝码、小盘、细绳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、垫木、打点计时器、低压交流电源、导线两根、纸带、天平、米尺.

3实验步骤

(1)测量: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和小车的质量m.

(2)安装:按照如图1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,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(即不给小车牵引力)

1

(3)平衡摩擦力: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,使小车能匀速下滑.

(4)操作: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于小车上,先接通电源放开小车,断开电源,取下纸带编号码.

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,改变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,重复步骤.

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,测加速度a.

描点作图,作aF的图象.

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不变,改变小车质量m,重复步骤,作a-图象.

1注意事项

(1)平衡摩擦力: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,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.在平衡摩擦力时,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,让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匀速运动.

(2)不重复平衡摩擦力.

(3)实验条件:mm.

(4)一先一后一按: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,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,并应先接通电源,后释放小车,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.

2误差分析

(1)因实验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: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,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.

(2)摩擦力平衡不准确、质量测量不准确、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、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.

3数据处理

(1)利用ΔxaT2及逐差法求a.

(2)a为纵坐标,F为横坐标,根据各组数据描点,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,说明aF成正比.

(3)a为纵坐标,为横坐标,描点、连线,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,就能判定am成反比.

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

1 用图2甲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.实验时保持小车(含车中重物)的质量M不变,细线下端悬挂钩码的总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F,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.

2

(1)关于实验操作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 )

A.实验前应调节滑轮高度,使滑轮和小车间的细线与木板平行

B.平衡摩擦力时,在细线的下端悬挂钩码,使小车在线的拉力作用下能匀速下滑

C.每次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后都要重新平衡摩擦力

D.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,后释放小车

(2)图乙为实验中打出纸带的一部分,从比较清晰的点迹起,在纸带上标出连续的5个计数点ABCDE,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都有4个点迹未标出,测出各计数点到A点间的距离.已知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,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______ m/s,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 m/s2.

(3)改变细线下端钩码的个数,得到aF图象如图丙所示,造成图线上端弯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

答案 (1)AD (2)0.316 0.93 (3)随所挂钩码质量m的增大,不能满足Mm

解析 (1)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,不应悬挂钩码,故B错误;由于平衡摩擦力之后有Mgsin θμMgcos θ,故tan θμ,所以无论小车的质量是否改变,小车所受的滑动摩擦力都等于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,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,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,故C错误.

(2)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,则纸带上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×0.02 s0.1 s

根据ΔxaT2可得:xCExACa(2T)2

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

a m/s2

0.93 m/s2

B点对应的速度:vB m/s0.316 m/s

(3)随着力F的增大,即随所挂钩码质量m的增大,不能满足Mm,因此图线上部出现弯曲现象.

1(1)我们已经知道,物体的加速度a同时跟合外力F和质量M两个因素有关.要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,需采用的思想方法是________

(2)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,她想用砂桶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,为了减少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,她先做了两方面的调整措施:

3

a.用小木块将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垫高,目的是________

b.使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,目的是使拉小车的力近似等于________

(3)该同学利用实验中打出的纸带求加速度时,处理方案有两种:

A.利用公式a=计算

B.根据逐差法利用a=计算

两种方案中,选择方案________比较合理.

答案 (1)控制变量法 (2)平衡摩擦力 砂桶的重力 (3)B

2.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、质量的关系,现提供如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:

4

(1)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(  )

A.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,使小车在砝码及砝码盘的牵引下恰好做匀速运动

B.调节滑轮的高度,使细线与木板平行

C.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

D.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越大越好

(2)在实验中,得到一条如图5所示的纸带,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.1 s,且间距x1x2x3x4x5x6已量出分别为3.09 cm3.43 cm3.77 cm4.10 cm4.44 cm4.77 cm,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/s2.(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)

5

(3)有一组同学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一定,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,他们在轨道水平及倾斜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,得到了两条aF图线,如图6所示.图线________是在轨道倾斜情况下得到的(“①”“②”);小车及车中砝码的总质量m________ kg.

6

答案 (1)BC (2)0.34 (3) 0.5

解析 (1)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,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,以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和摩擦力抵消,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细线的拉力,故选项A错误;细线的拉力为小车的合力,所以应调节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,故B正确;实验时,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,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,故选项C正确;实验时,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,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,但不是越大越好.故D错误.

(2)根据逐差法得:a0.34 m/s2.

(3)由图线可知,当F0时,a0,也就是说当细线上没有拉力时小车就有加速度,所以图线是轨道倾斜情况下得到的,根据FmaaF图象的斜率k,由aF图象得图象斜率k2,所以m0.5 kg.

命题点二 实验拓展创新

2 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7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.图中,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,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;轻绳跨过滑轮,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,另一端可悬挂钩码.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5个,每个质量均为0.010 kg.实验步骤如下:

7

(1)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,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,使小车(和钩码)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.

(2)n(依次取n1,2,3,4,5)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,其余N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;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.释放小车,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,绘制st图象,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.

(3)对应于不同的na值见下表.n2时的st图象如图8所示;由图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(保留2位有效数字),将结果填入下表.

n

1

2

3

4

5

a/(m·s2)

0.20

 

0.58

0.78

1.00

 

8

(4)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9中补齐数据点,并作出an图象.从图象可以看出:当物体质量一定时,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.

9

(5)利用an图象求得小车(空载)的质量为________kg(保留2位有效数字,重力加速度取g9.8 m·s2)

(6)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(1)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(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)

Aan图线不再是直线

Ban图线仍是直线,但该直线不过原点

Can图线仍是直线,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

答案 (3)0.39 (4)见解析图 (5)0.44 (6)B

解析 (3)因为小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,将图中点(2,0.78)代入sat2可得,a0.39 m/s2.

(4)根据描点法可得如图所示图线.

(5)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nmg(M5m)a,则an,图线斜率k,可得M0.44 kg

(6)若保持木板水平,则小车运动中受到摩擦力的作用,n的数值相同的情况下,加速度a变小,直线的斜率变小.绳的拉力等于摩擦力时,小车才开始运动,图象不过原点,选项B正确.

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技巧

1.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是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,解决本题的基本对策是写出图象对应的函数,困难便迎刃而解.

2.画an图象时,所画直线要符合以下要求: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;不能落在直线上的点要均匀分布于直线的两侧;一定要利用直尺画线.

3 某同学用图10(a)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.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,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(b)所示,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.

10

(1)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________ m/s2,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________ m/s

(2)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,为求出动摩擦因数,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(填正确答案标号)

A.物块的质量

B.斜面的高度

C.斜面的倾角

答案 (1)3.25 1.79 (2)C

解析 (1)根据纸带数据可知,

加速度a3.25 m/s2

C点时物块的速度vC1.79 m/s.

(2)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gsin θμgcos θ,所以要求出动摩擦因数,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斜面的倾角.

3.在用DIS研究小车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,某实验小组先用如图11(a)所示的实验装置,重物通过滑轮用细线拉小车,在小车和重物之间接一个不计质量的微型力传感器,位移传感器(发射器)随小车一起沿水平轨道运动,位移传感器(接收器)固定在轨道一端,实验中力传感器的拉力为F,保持小车[包括位移传感器(发射器)]的质量不变,改变重物重力重复实验若干次,得到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如图(b)所示.

11

(1)小车与轨道的滑动摩擦力Ff________ N.

(2)从图象中分析,小车[包括位移传感器(发射器)]的质量为________ kg.

(3)该实验小组为得到aF成正比的关系,应将斜面的倾角θ调整到tan θ________.

答案 (1)0.67 (2)0.67 (3)0.1

解析 (1)根据图象可知,当F0.67 N时,小车开始有加速度,则Ff0.67 N

(2)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,则aF图象的斜率表示小车[包括位移传感器(发射器)]质量的倒数,则M0.67 kg.

(3)为得到aF成正比的关系,则应该平衡摩擦力,则有:Mgsin θμMgcos θ

解得:tan θμ

根据FfμMg得:μ0.1

所以tan θ0.1.

4.如图12所示,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测量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,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固定在水平实验台上,木板上有一滑块,滑块右端固定一个动滑轮,钩码和弹簧测力计通过绕在滑轮上的轻绳相连,放开钩码,滑块在长木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.

12

(1)实验得到一条如图13所示的纸带,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.1 s,由图中的数据可知,滑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 m/s2.(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)

13

(2)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,处理纸带,得到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;改变钩码个数,重复实验.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纵坐标,以加速度a为横坐标,得到的图象是纵轴截距为b的一条倾斜直线,如图14所示.已知滑块和动滑轮的总质量为m,重力加速度为g,忽略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.则滑块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.

14

答案 (1)2.4 (2)

解析 (1)加速度a m/s22.4 m/s2

(2)滑块受到的拉力FT为弹簧测力计示数的两倍,即:FT2F

滑块受到的摩擦力为:Ffμmg

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:FTFfma

解得力F与加速度a的函数关系式为:Fa

由图象所给信息可得图象截距为:b

解得:μ.

 

(责任编辑:admin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