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科目] 物理
[关键词] 物理科普/超导
[文件] wlkp38.doc
[标题] 超导
[内容]
超 导
氦的液化和超导电性的发现,十九世纪后半叶,在研究气体的性质随压强和温度变化的关系上,荷兰物理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1873年,范德瓦尔斯(Wzdcr Waals)在他的博士论文《态和液态的连续注》中,提出了包括气态和液态的“物态方程”,即范德瓦尔斯方程。
1880年,范德瓦尔斯又提出了“对应态定律”,进一步得到物态方程的普遍形式。在他的理论指导下,英国人杜瓦(Dewar)于1898年实现了氢的液化。他所在的荷兰莱顿大学发展了低温实验技术,建立了低温研究所。这个研究所的创始人就是著名低温物理学家昂纳斯(Onnes,1853一1926)。
1882年昂纳斯应聘担任菜顿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,发表题为《定己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》的就职演说,他化了极大气力,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装备低温研究所的实验室,举办训练技师和玻璃的技术学校,创办《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通讯》杂志,为低温实验技术和低温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氦的液化
自从1813年法拉第第一次观察到疲化氯以来,各种气体的液化和更低温度的实现一直是实验物理学的重要课题。但实验的规模始终不能满足需要。1894年,盖勒德队(Cailleiiei)和毕克特(Piciet)分别在法国和瑞士同时实现了氯的液化。
1895年德国人林德(LLind)和英国人汉普逊(HamPson)利用焦耳一汤姆生效应(即多孔塞效应)开始大规模地生产液氧和液氮。著名的林德机成了低温技术的基本设备。
几年后,英国皇家学院的杜瓦实现了氢的农化和固化.本来以为达到了低温的极限,但接着发现调还存留庄残余气体中。他想了许多办法,经过多年努力,终未能实现氦的衣化。
昂纳斯决心攻克这一低温堡垒。荷兰莱顿大学比起英国皇家学院,条件当然要差得多,经验也可能不足,但是昂纳斯有足够的氦气,有配合默契的技术班子,特别是低温设备规模之大,使他有可能实现氦的液化。
1908年7月10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。这一天,昂纳斯和他的同事在精心准备之后,集体攻关,终于使氦液化。这一天值得大书特书,因为氦的液化不仅是昂纳斯和莱顿实验室的重大胜利,也是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。因为它标志着二十世纪“大科学”首次登台,初战告捷。
昂纳斯的准备工作极其细致,他事先对氦的液化温度作了理论估算,预计在5-6℃,氦气大量储备,有充足的供应。液氢是目制的。在实验前一天,制备了75升液态空气备用。7月10日凌晨5时许,20升液态氢已准备好,逐渐灌入氦液化器中。用液氢预冷要极端小心,如果行很微囊的空气混人事统就会前功尽弃。下午一时半,全部灌进氦液化器,开始令氦气循环。液化器中心的恒温器开始进入从未达到过的低温,这个温度只有靠氦气温度计指示。然而很长时间看不到指示器有任何变化。人们调节压力、改变膨胀活塞,用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促进液化不断的工作,温度计都似动不动,很难作出判断。这时液氢已近告窑,仍然没有观下到入氦点半,眼看实验要以失败告终,有一位远讯前来观看的教授向昂纳斯建议说:会不会氦温度计本身的氦气也液化了,是不是可以从下面照亮容器。看看究竟如何?昂纳斯顿开茅塞,立即照办。结果使他喜出望外,原来中心液化器中几乎充满了液体,光的反射使人们看到了液面。这次昂纳斩共获得了60cL的液氦。达到了4.3K的低温。他们又经过多次实验,第二年达到38.1。
尽管一直没有实现氦的固化,却为超导电性的发现作好了必要的准备。
超导电性的发现,昂纳斯的目标不仅在于获得更低的温度,实现气体的液化和固化,他更注意探讨在极低温条件下物质的各种特性。金属的电阻是他的研究对象之一。当时对金属电阻在接近绝对零点时的变化,众说纷纸,片测不一。根据经典理论,纯金属的电阻应随湿窒的降低而逐渐降低,在绝对零窒时达到零。不少人认为,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极低温,当温室降低时,金属电阻可能先达一极小值,再重新增加,因为自由电子也许会凝聚在原子上。
按照这种看法,绝对零匿下的金属电阻 有可能无限增加。两种看法的预言截然相反,孰是孰非,唯有实验才 能作出判断。 昂纳忻先是用铂丝作测试样品,测k电阻靠惠斯顿电桥。测出的拍电阻先是随温度下降,但是到液氦
温室(七3K)以下时,电阻的变化却出现了平缓。于是昂纳斯和他的学生克莱(Clay)在1908年发表论
文讨论了这一现象。他们认为是杂质对铂电阻产生了影响,致使铂电阻与温度尤关湖果金属纯净到没有杂质,它的电阻应该绍慢地向零趋近。 为了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,昂纳斯寄希望于 比铂和金更纯的水银。水嚷是当时能够达到最高纯度的金寓,因为采用连续蒸馏法可以做到这一点,。 昂纳斯的水银管如图1.这是一沮U形毛细营,内径只有V20毫米,反复提纯过的水银在真空伏态下 注入管中,水银降温后即凝固形成金属线。最难处理的问题是如何防上玻璃管在温度变化时破裂,于是就 精Jc‘设计了贮存水银样品的U形音。从图、可见,在 U形管上端没有贮液器, 以适应水银体帜的变化。 在电阻两头设有四个端 点,分别为电流接头和电位接头,电位接头又由铂 丝引出。 1911年斗月的一天, 昂纳斯让他的助手霍尔斯特(c。 Holsi)进行这项 实验。水银样品浸于氦恒 温槽中。恒定电流流经样 品。测量电位接头引出的电位差。出乎他们的预 料,当温度降至氦的沸点 (4.2【】以下时,电位差突然降到了零。会不会是线路中出现了短路?在查找短 路原因的过程中,霍尔斯特发现当温度回升到今K以上时,短路立即消失。再度降温,仍出现短路现象。即使 重接线路也无济干事。于是他立即向昂纳斯报告。昂纳斯起先也不相信,自己又多次重复这个实验:终于认 识到这正是电阻消失的真正效应。品纳斯在1911年斗月28日宣布了这一发现。此 时他还没有看出这一现象的普遍意义,仅仅当成是有关水银的特殊现象。!、月25日他作了《水银电阻消 失速度的突变》的报告,明确地给出了水银电阻(与帘图2水银宅阻尖降为零 报告中说: 。 “测量表明,从氢的融点直到氦的沸点附近,曲线呈现出电阻下降速度通常表现的那种逐渐降低的现 象, ……在略高于与略低于沸点处,即从七29K到今.21K之间也可清楚看出电阻育同样的逐渐变化的趋 势。但是在年.21K与4.19K之间,电阻却咸小得极快,并在乎.19K处完全消失。” 在赐K,1913年间,民纳斯又发现了锡(h)在 3.8K电阻突降为零的现象,随后发现铅也有类似效 应,转变差匣估计为6K(后来证实为人20.N!二年、帛纳斯宣称,这些材料在低温下“进入了一种新的 状态,这种伏态具有特殊的电学性质。”趄导一词就是昂纳斯命名的。 昂纳斩进而研究杂质对超导的影响,出乎他的意 料,在水银中加杂质并不影响迢导现象的出现\看来,昂纳所为了试验最纯的金属,选用了水银)却偶然地发 现了并不只是属于纯水银的一种普遍现象——超导电性。 。 然而,对于昂纳斯来说,这一发现并非完全偶然, 因为第一,他首先实现了氦的液化,而且亘到二十年代,全世界只有他独家生产液氦;第二,他所在的低温 研究所有大规模的液氢生产设备,可以保证维持氦恒温器的低温状态;第三,他明确地认定要探索低温下物 质的各种特性,特别是电阻的变化。所以超导电性的发现对于昂纳斯来说,又是必然的。
昂纳斯因对低温下物质性质的研究,特别是液虱的制备祆1913年诺贝尔物理奖。他是继洛仑兹、塞曼 和范德瓦尔斯之后荣获这一最高科学荣誉的第四位荷耸物理学家。
(责任编辑:admi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