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选择题: 1. 1934年,约里奥-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 A. 15和28 B. 15和30 C. 16和30 D. 17和31 2.
为了探测引力波,“天琴计划”预计发射地球卫星P,其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6倍;另一地球卫星Q的轨道半径约为 A. 2:1 B. 4:1 C. 8:1 D. 16:1 3. 一电阻接到方波交流电源上,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方;若该电阻接到正弦交变电源上,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正。该电阻上电压的峰值为u0,周期为T,如图所示。则Q方: Q正等于 A. B. C. 1:2 D. 2:1 4.
在一斜面顶端,将甲乙两个小球分别以v和 A. 2倍 B. 4倍 C. 6倍 D. 8倍 5.
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,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,乙做匀速直线 A. 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. 从0到t1时间内,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. 从t1到t2时间内,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D. 从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,两车速度相等 6. 地下矿井中的矿石装在矿车中,用电机通过竖井运送至地面。某竖井中矿车提升的速度大小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,其中图线①②分别描述两次不同的提升过程,它们变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都相同;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,提升的质量相等。不考虑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。对于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, A. 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之比为4:5 B. 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之比为2:1 C. 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为2:1 D. 电机所做的功之比为4:5 7. 如图(a),在同一平面内固定有一长直导线PQ和一导线框R,R在PQ的右侧。导线PQ中通有正弦交流电流i,i的变化如图(b)所示,规定从Q到P为电流的正方向。导线框R中的感应电动势 A. 在 B. 在 C. 在 D. 在 8.
如图,一平行板电容器连接在直流电源上,电容器的极板水平,两微粒a、b所带电 A. a的质量比b的大 B. 在t时刻,a的动能比b的大 C. 在t时刻,a和b的电势能相等 D. 在t时刻,a和b的动量大小相等 二、非选择题 9. 甲、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。实验步骤如下: (1)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的木尺上端,让木尺自然下垂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(位置恰好处于L刻度处,但未碰到尺),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。学科@网 (2)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,突然松手,尺子下落;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。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1,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,则乙的反应时间为________(用L、L1和g表示)。 (3)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=9.80 m/s2,L=30.0
cm,L1=10.4 cm,乙的反 (4)写出一条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:___________。 10.
一课外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某待测电阻R (1)按照实验原理线路图(a),将图(b)中实物连线_____________; (2)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置于适当位置,闭合S1; (3)将开关S2掷于1端,改变滑动变阻器动端的位置,记下此时电压表 (4)待测电阻阻值的表达式Rx=___________ (5)重复步骤(3),得到如下数据:
(6)利 11.
如图,从离子源产生的甲、乙两种离子,由静止经加速电压U加速后在纸面内水平向右 (1)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;[来源:学科网] (2)甲、乙两种离子的比荷之比。 12.
如图,在竖直平面内,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ABC和水平轨道PA在A点相切。BC为圆弧轨道的直径。O为圆心,OA和OB之间的夹角为α,sinα= (1)水平恒力的大小和小球到达C点时速度的大小; (2)小球到达A点时动量的大小; (3)小球从C点落至水平轨道所用的时间。 13.
如图,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,其过程如p-V图中从a到b的直线所示。在此过程中
A.气体温度一直降低 B.气体内能一直增加 C.气体一直对外做功 D.气体一直从外界吸热 E.气体吸收的热量一直全部用于对外做功 14.
在两端封闭、 15. 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,在t=0和t=0.20 s时的波形分别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。己知该波的周期T>0.20 s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.波速为0.40 m/s B.波长为0.08 C.x=0.08 m的质点在t=0.70 s时位于波谷 D.x=0.08 m的质点在t=0.12 s时位于波谷 E.若此波传入另一介质中其波速变为0.80 m/s,则它在该介质中的波长为0.32 m 16.
如图,某同学在一张水平放置的白纸上画了一个小标记“·”(图中O点),然后用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ABC的三棱镜压在这个标记上,小标记位于AC边上。D位于AB边上,过D点做AC边的垂线交AC于F。该同学在D点正上方向下顺着直线DF的方向观察。恰好可以看到小标记的像;过O点做AB边的垂线交直线DF于E;DE=2 cm,EF=1 cm。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