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(全国课标)(物理部分)
14.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,许多科学家作出了贡献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.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;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.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;楞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C.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;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D.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;洛仑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
15.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,用大小为F1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,平衡时长度为l1;改用大小为F2的力拉弹簧,平衡时长度为l2。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,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. C.
A.在0~t1时间内,外力做正功 B.在0~t1时间内,外力的功率逐渐增大 C.在t2时刻,外力的功率最大
A. B. C. D.
A.
A.
A. B. C. D.
A.E1>E2,a端为正 B.E1>E2,b端为正 C.E1<E2,a端为正 D.E1<E2,b端为正
⑴为完成此实验,除了所给的器材,还需要的器材有 。(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) A.米尺 B.秒表 C.0~12V的直流电源 D.0~12V的交流电源 ⑵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。(写出两个原因)
23.(11分) 用对温度敏感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某热敏电阻RT,在给定温度范围内,其阻值随温度的变化是非线性的。某同学将RT和两个适当的固定电阻R1、R2连成图1虚线框内所示的电路,以使该电路的等效电阻RL的阻值随RT所处环境温度的变化近似为线性的,且具有合适的阻值范围。为了验证这个设计,他采用伏安法测量在不同温度下RL的阻值,测量电路如图1所示,图中的电压表内阻很大。RL的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。 表1
⑴根据图1所示的电路,在图2所示的实物图上连线。
⑵为了检验RL与t之间近似为线性关系,在坐标纸上作RL-t关系图线。
⑶在某一温度下,电路中的电流表、电压表的示数如图3、4所示。电流表的读数为 ,电压表的读数为 。此时等效电阻RL的阻值为 ;热敏电阻所处环境的温度约为 。
24.(14分)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m和200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,他的成绩分别是9.69s和19.30s。假定他在100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.15s,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,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。200m比赛时,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100m比赛时相同,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,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100m时最大速率的96%。求: ⑴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; ⑵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。(结果保留两位小数)
⑴速度的大小; ⑵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。
33.[物理——选修3-3](15分) (1)(5分)关于晶体和非晶体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(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) A.金刚石、食盐、玻璃和水晶都是晶体 B.晶体的分子(或原子、离子)排列是有规则的 C.单晶体和多晶体有固定的熔点,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D.单晶体和多晶体的物理性质是各向异性的,非晶体是各向同性的
34.[物理——选修3-4](15分)
A.
(i)简谐横波的波长; (ii)OA间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。
35.[物理——选修3-5](15分) ⑴(5分)用频率为ν0的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,在所发射的光谱中仅能观测到频率分别为ν1、ν2、ν3的三条谱线,且ν3>ν2>ν1,则 。(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) A.ν0<ν1
B.ν3=ν2+ν1 C.ν0=ν1+ν2+ν3
D. ⑵(10分)如图所示,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木板,其左端放有一重物,右方有一竖直的墙。重物质量为木板质量的2倍,重物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。使木板与重物以共同的速度v0向右运动,某时刻木板与墙发生弹性碰撞,碰撞时间极短。求木板从第一次与墙碰撞到再次碰撞所经历的时间。设木板足够长,重物始终在木板上。重力加速度为g。
参考答案 14.AC 15.C 16.AD 17.A 18.B 19.D 20.B 21.D 22.⑴AD ⑵纸带和打点计时器之间有摩擦;用米尺测量纸带上点的位置时读数有误差;计算势能变化时选取的始末点距离过近;交流电频率不稳定。 23.⑴图略 ⑵图略 ⑶115mA 5.00V 43.5Ω 64.0℃或62~66℃ 24.解:⑴设加速所用时间为t(以s为单位),匀速运动的速度为 由①②式得 t=1.29s ③ ⑵设加速度大小为
由①式得 当 其轨迹是圆心为C的圆弧,圆弧与磁场的上边界相切, 如右图所示,设该粒子在磁场运动的时间为 依题意 得 设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的发射方向与 的夹角为 又 由④⑤⑥式得 由②⑦式得 ⑵由④⑦式得
33.⑴BC
⑵解: 34.⑴A ⑵解:(i)λ=1m (ii)x=0.25m、0.75m、1.25m、1.75m 35.⑴B ⑵解:第一次与墙碰撞后,木板的速度反向,大小不变,此后木板向左做匀减速运动,重物向右做匀减速运动,最后木板和重物达到一共同的速度 设从第一次与墙碰撞到重物和木板具有共同速度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式中 在达到共同速度 开始向右做匀速运动到第二次与墙碰撞的时间为 从第一次碰撞到第二次碰撞所经过的时间为 由以上各式得 |